从畿春堂会议到贝尔研究所,揭秘冥王星为什么不是行星

在公元1930年,畿春堂(Lowell Observatory)的克莱德·汤博和威廉·皮卡林发现了一个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新天体,经过100多年的观测和探测,人们终于确认了这个天体,它正是我们熟知的冥王星。

然而在2006年的时候,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祭出大棒,将冥王星从行星列表中开除,并将其归为“矮行星”一类。那么,冥王星为什么不是行星呢?

答案必须从天文学家的研究方法说起。科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问,对于任何现象的探测和研究,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标准。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所确定的标准,行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在太阳系中的轨道上运行  

2.体积足够大,使其呈现出近似球形形态  

3.能够排除周围其它天体的吸引作用,即满足“周围邻居的清洁”条件

冥王星虽满足了前两个条件,但对于“周围邻居的清洁”条件,它的表现并不好。冥王星的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有重叠,在远离行星时,冥王星与海王星之间具有3:2的轨道共振。而且冥王星周围存在大量的天体,这显然与“周围邻居的清洁”标准相悖。另外,我们也发现冥王星的体积其实只相当于一颗行星的卫星,这也是为什么冥王星被归类为矮行星的原因之一。

在此基础上,天文学家们提出了新的标准:“轨道上运行”、“足够近似于球形形态”和“周围邻居的清洁”都是行星的特征。这个新标准把冥王星归为了矮行星的范畴。

可以说,对于冥王星到底算不算行星这个争议,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事实上,矮行星在它自己的定义中也是一个独特的天体,并不需要强行的把它归为行星的阵营。

"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冥王星是不是行星,而是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天文学家们使用的标准以及这个世界中所有的天体的独特性,”

相关信息